每週經文提示 (士師記)

本週讀經範圍:士師記16-21章                                               29/10-4/11/2017(第二年第四十週)

※《士師記》的簡介、主題及結構,可到教會網頁或NAS下載閱讀。

一個任意而行的世代士師記十七章至二十一章是兩個結語,與開首的兩個序言遙遙呼應(1:1-3:6),第一個結語以一個利未人的故事,敍述了當時的宗教情況(17-18章);第二個結語以一個殘暴的故事表達了當時以色列人陷入道德及自我相殘的淪亡境況(19-21章)。在這兩個故事中,既沒有師士,也沒有拯救者,故事裏的角色,行事為人都是隨自己的喜歡或計劃,根本不理會這樣做對與否,作者記述了那時代的人最大的毛病——任意而行,突顯以色列人低落的信仰、道德及政治狀況。今天,我們是否也走在這條低落的道路,隨自己的喜歡或計劃,不理會事情的對與錯就做?師士記的結局,給你怎樣的警剔?

查經範圍及討論題目士17-18章(※以《聖經聆聽版》把故事聆聽一次,掌握內容。)

1.       讀士17:1-6。這是一個以色列人家庭的故事日常,從米迦母子的對話和行動中,你怎樣評價這個家庭的信仰狀況?作者怎樣評價他們所作的?【觀察.理解】

2.       讀士17:7-12。利未人本應在會幕(或後期的聖殿)中專心聖職,住在被分派的支派中間教導百姓律法,以耶和華為產業,並從其他支派的奉獻養活。這個利未人離開了伯利恆城自己找一個安居之所,他為何強調自己是利未人?他有何目的?【理解】

3.       讀18:1-13。故事由一個家庭、一個利未人,轉到一個支派。但支派本應按神的吩咐攻城得地,可是在第一節交待了他們不但仍未做到神的吩咐,而且還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地業——第2節開始就交待他們用自己找方法得地的經過。比較故事的內容及比重,作者敍述的重點是得地還是其他方面?【觀察】

4.       讀士18:14-20。作者在這段把幾樣物件重複了三次記載「它們」的下落,這幾樣物件是甚麼?但支派用上六百人去搶奪這些物件,而祭司也十分喜悅,你有何感想?【觀察.分享】

5.       讀士18:21-31。第30節,故事到這裏才揭示利未人的名字——摩西的孫子,革舜的兒子約拿單,看來這無關重要的一筆,卻是無比沉重。身為摩西的孫子,生活竟然無著落,但在他識時務之下,他最後在社會階梯愈爬愈高,不但成了但支派的祭司,而且相信他在北國的示羅聖所也有所地位(31節可能反映但支派在北國的示羅的殿中,有一定地位)。一個摩西的孫子爬上了國家級的高位,整個國家卻愈是下墜沉淪。這是一位利未人的問題/一個家庭的問題/一個支派的問題?作者用了這兩章,要告我們下墜沉淪的起點/關鍵在哪裏?【分享】

6.       接上題。「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在17-21章共出現了四次,在每個故事的開始(17:6,18:1,19:1)及整個段落的結尾(21:25),作者要告訴我們,一個人/家庭/群體/國家,任意而行,把信仰隨己意對待,就是下墜沉淪的起點。你是怎樣對待上帝?你是隨己意而行的人嗎?【分享】

參考答案

1.口中雖有「耶和華」,但鑄造偶像卻像呼吸一樣自然,而且隨意把自己一個兒子作為祭司(只有利未支派亞倫的後人才能作祭司)。作者指出「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意思是沒有人管,更不要神管,各人自己就是王,任意而行。2.他深知道自己利未人的「專業」就是祭祀禮儀,他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找一份好工。3.作者連但支派攻打拉億的戰事也沒有記載細節,卻詳細他們與米迦的對話。很明顯作者想讀者留意但支派與米迦的故事發展。4.第17,18,19節。自由分享。5-6.自由分享。

本週讀經範圍:士師記11-15章                                               15-22/10/2017(第二年第三十八週)

※《士師記》的簡介、主題及結構,可到教會網頁或NAS下載閱讀。

參孫——輕忽恩賜與使命的悲劇師士記13-16章記載最後一位士師:參孫。作者刻意以極其戲劇的手法詳盡刻劃他的一生,要讀者不能抗拒地進入這個墮落的故事——一個本來不會出生的人,因著神垂聽人的禱告,參孫出生了,神同時把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的使命(13:5)交在他身上。然而,參孫似乎從來沒有把這使命放在心上,更輕忽神給他的力量,加上他縱慾情色的墮陷,令他悲劇收場。可是在這二十年,上帝仍然沒放棄參孫,沒有廢去他作為士師的角色,到最後神仍然藉參孫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這故事令人不禁問:參孫算是一位稱職的士師嗎?神是怎樣看參孫這個人?

查經範圍及討論題目士13-16章(※以《聖經聆聽版》把參孫的故事聆聽一次,掌握內容。)

1.       讀士13:1-7。耶和華的使者向婦人說話,婦人回去對丈夫覆述,其中哪一句婦人沒有覆述,並且加了自己的意思?耶和華的使者及婦人對兒子的話都有應驗嗎?【觀察】

2.       讀士14:1-3。從對話看來,參孫的父母在管教兒子上沒有堅持以色列的律法。以下問題可以二選一作分享:(1)代入父母的角色:面對兒女不遵從上帝的話時,你會怎樣做?(2)代入參孫的角色:你以甚麼原則選擇伴侶?你肯定你的堅持是正確的嗎?【分享】

3.       讀14:4。這句不是指上帝把錯誤的意念放在參孫心中,或是上帝容許人犯罪。這句是指在參孫這個定上,上帝將計就計:參孫一意孤行違反以色列人不可與外族通婚的律例,他的無禮、輕忽、自我中心也不能妨礙上帝對以色列人的信實和慈愛的宏大計劃,神認識參孫,在他的軟弱中仍找機會藉著他拯救以色列人。聖經沒有嘉許參孫的錯誤。回想你過往曾因軟弱而作過的錯誤,這錯誤帶給你怎樣的後果?上帝在其中如何仍然找機會拯救你?【分享】

4.       讀士16:23-31。在參孫的故事中,作者記載了他兩次的祈禱,兩次禱告上帝都應允。第一次在15:18-20,第二次也是他人生最後一次的祈禱:16:28。比較這兩次的禱告,參孫怎樣稱呼上帝?反映了他與上帝的關係有何轉變?你由初信到現在怎樣稱呼上帝?你和上帝的關係有何轉變?【理解.分享】

5.       讀畢參孫的故事,你會揀選像參孫這樣的人在教會群體中作小組組長、執事、部長、區長、牧者嗎?在群體中難免有肢體軟弱,直到參孫死的一天,上帝仍沒有放棄他。今天我們怎樣看自己及群體中有軟弱的肢體?上帝又怎樣看我們?【分享】

參考答案

1.第5節: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第7節:這孩子出胎一直到死。兩句都在「同一時間」應驗了。2-3.自由分享。4.由無禮的「你」,轉變為「主、耶和華、神」。自由分享。5.自由分享。

本週讀經範圍:士師記6-10章                                         15-22/10/2017(第二年第三十八週)

※《士師記》的簡介、主題及結構,可到教會網頁或NAS下載閱讀。

敵眾我寡——大能的勇士基甸:師士記3:7-16:31是士師的六個循環,以「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作開始,六個循環如下:

(1)3:7俄陀聶;(2)3:12以笏;(3)4:1巴拉;(4)6:1基甸;(5)10:6耶勿他;(6)13:1參孫。

在頭三個士師的記載中,作者均沒有描述當時以色列人的苦況,直到6:1士師記才第一次描述。基甸的故事除了強調他如何與靠耶和華以少勝多之外,他的晚節不保成了日後以色列人敬拜偶像的網羅,也是作者要讀者們注意的地方。

查經範圍及討論題目士6:1-40

※可以《聖經聆聽版》先把士6:1-40聆聽一次,掌握內容。

1.       讀士6:1-10。作者以蝗蟲來比喻米甸人、亞瑪力人、東方人對以色列人的侵害,想表達甚麼意思?若你是當時的以色列人,你如何描述你的生活和情緒?【理解.分享】

2.       讀士6:11-24。按上文所描述的苦況下,鏡頭轉到基甸在作甚麼?他在甚麼地方工作?他為何在這裏工作?【觀察.理解】

3.       接上題。從哪一段說顯示基甸懷疑和他說話的人其實是神的使者?當他知道他面見了神的使者後,他有何反應?【觀察】

4.       讀士6:25-32。當耶和華要使用基甸時,祂要求基甸首先要作甚麼?同樣,神要使用你時,要求你要先作甚麼?你會怎樣作?【理解.分享】

5.       讀士6:36-40。基甸為何要求神兩次顯神蹟?由此看來,基甸的性格如何?耶和華如何體恤基甸的境況?神如何給你記號使你有信心面對強敵?(無論是職場或生命中的惡劣處境)【理解.分享】

參考答案

1.蝗蟲的數目多,同時蝗蟲經過後會把食物吃盡,一點食物也不會留下。自由分享。2. 打麥子應在開揚的地方,酒醡為挖空之石塊,葡萄由人踐踏後流出葡萄汁,沿著接駁的溝道下流滴進器皿。要是麥子數量不多,可以在隱藏的地方用扙打。基甸大概是麥子的數量不多,同時怕敵人來搶掠,所以隱藏起來工作。3.第17-18節。懼怕,然後為神築壇。4.清除偶像。神要求我們要先對付清除自己的罪。5.他面對的敵人太強大,他實在沒有信心。他的情性務實,也了解狀況,雖會膽怯,但也不會全然退縮,只要有確據及把握,也會去做。自由分享。

本週讀經範圍:士師記1-5章                                            8-14/10/2017(第二年第三十七週)

※《士師記》的簡介、主題及結構,可參附頁或到教會網頁或NAS下載閱讀。

查經範圍及討論題目士1:1-36

1.       讀士1:1-7。以色列人求問甚麼?他們的回應表明他們對神的態度如何?【觀察.理解】

2.       讀士1:16-21。作者怎樣記載猶大「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你認為這是合理的原因嗎?參約書亞記11:9, 17:18。【觀察.理解】

3.       接上題。當我們感到面對的是不可能的任務時,往往很容易給自己合理的藉口去逃避,或者作出妥協,1:19以「耶和華與猶大同在」作開始,是鼓勵及提醒我們,神實在是與我們同在,我們不需怕眼前的威脅。今天你面對怎樣的威脅/困難?「上帝與你同在」與你面對這威脅/困難的行動相稱嗎?還是像聖經這樣記載,是一個諷刺?【分享】

4.       讀士1:21。作者怎樣記述便雅憫如何對待耶布斯人?與上文描述猶大的「不能趕出」有何分別?【觀察】

5.       讀士1:27-33。試找出作者給這幾個支派的相同評價。再讀士1:34-36。本來是以色列人攻打迦南並應趕出敵人,現在卻反被外族牽制。由以色列人的求問與遵從,到猶大的「不能趕出」,到便雅憫的「沒有趕出」,到這一段的總結,作者要給讀者看出一個怎樣的事實?【觀察.理解】

6.       你的生命中有這樣的趨向嗎?起初對上帝是信靠的求問與遵從,在勝利之後,開始擔心自己力不能勝,然後「不能趕出」生命的罪惡,結果每下愈況,把罪留在自己的生命中,沒有趕出?求主垂憐,趕快把在你生命中的罪惡趕出去。【個人反省】

參考答案

1.他們求問哪一支派應先攻擊迦南。猶大遵從上帝的指示,夥拍西緬立即以行動進攻迦南。表明他們對神仍很依靠和相信。2. 因為迦南人有鐵車。這不是合理的原因,因為在約書亞還在的時期,以色列人在夏瑣一役也能銷毀許多馬匹車輛,而約書亞也曾對約瑟家說過,他們是有能力把有鐵車的迦南人趕出的。3.自由分享。4.沒有趕出,是沒有遵從上主的吩咐的意思。5.一開始的勝利不代表以後不會失敗,若不徹底遵從耶和華的吩咐,不全然趕出敵人,失敗如骨牌效應的而來。6.個人反省。

士師記簡介──背約沉淪的循環軌跡

「士師記」(Judges)意即「審判者們」,他們對內扮演著領導和判定內政事務的審判者角色,對外則擔負著帶領百姓脫離外侮困境的責任。因此,「士師們」乃是以色列仍沒有王管治之時,上帝興起的各支派/部落/邦國的領導者。

 

內容大概本書以約書亞的死開始,敍述者兩度提及約書亞的死(1:1; 2:8),是兩個不同的方向導出全書的神學主題:

(1)1:1-2:5從以色列的角度,敍述以色列軍事上的失利

(2)2:6-3:6從上帝的角度,敍述以色列在靈性上的失敗

這兩個序言共同表逹了以色列人如何在爭戰中漸漸讓步,並離棄上帝,與迦南人妥協。

本書的跋(17-21章)也準確呼應了這序言:以色列人背棄上帝,信奉其他宗教,因而導致社會落在無政府、混亂的狀態中。

在序和跋中間,是六個背約沉淪的循環(3:7-16:31)。而這循環指出一個事實:成功是失敗的開始,而以色列離棄上帝是以色列徹底失敗的關鍵,世俗化彷彿骨牌效應,叫以色列萬劫不復。

 

士師記大綱

一、序言(1:1-3:6)

1.       跟外敵爭戰的情況:勝少敗多(1:1-2:5)

2.       宗教情況:離棄耶和華事奉偶像(2:6-3:6)

二、正文(3:7-16:31)

歷史六個循環,情況江河日下

三、結語(17-21)

1.       宗教情況:不論個人或支派也拜偶像(17-18章)

2.       跟同胞爭戰的情況:險些把便雅憫支派滅絕(19-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