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讀經範圍:約18-21 3-9/3/2019(第四年第四週) 「你跟從我吧!」 由最後晚餐到主耶穌受難,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以彼得為首的門徒們的心都被砸得粉碎,與所愛的老師過去三年緊密的生活,主在我裏面,我在主裏面的說話言猶在耳,現在都不復再……不是的!門徒們一直跟隨和相信的主耶穌不是復活了嗎?面對復活的主,為何門徒的心仍在憂傷之中,不敢向主多問一句?今天我們為何也讓自己的心繼續下沉?復活的主今天要你再次跟從祂,你如何回應? 查經範圍約21:1-25 ※建議使用《新漢語譯本》,及《聖經.聆聽版》聆聽默想經文,代入其中。可到教會辦公室借用。 1. 讀約21:1-14。提比哩亞海即加利利海,是耶穌呼召門徒的地方(太4:18)。代入這七位門徒的心境,哪個片段、景物或對話令你的思緒停下來?你有何感受?【分享】 2. 讀約21:15-19。「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的「這些」對彼得來說是甚麼?對你來說又是甚麼?【理解.分享】 3. 接上題。彼得回答「你知道我愛你」,比起回答「是的」有甚麼分別?自己知道自己愛耶穌,與耶穌知道我對耶穌的愛,兩者有何分別?【分享】 4. 接上題。耶穌面對三次不認主的彼得,仍把教會群體建立在他身上,對此你有何感受?【分享】 5. 讀約21:20-23。耶穌對每個人的呼召都是獨特的,我們不必與他人比較。今天耶穌呼召你作甚麼?最近耶穌何時向你說「你跟從我吧」?【分享】
本週讀經範圍:約13-17 24/2-2/3/2019(第四年第三週) 耶穌的與門徒臨別的話——祂愛我們,是愛得那麼深 十三章七節至十七章廿六節是耶穌與門徒臨別的話,始於最後晚餐,耶穌為門徒洗腳,終於耶穌為門徒禱告,然後與門徒出去並被捕。十三章一節明明白白的說明,耶穌「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到底」,十七章廿六節是耶穌禱告,求父神愛耶穌的愛,也在門徒裏面,同時耶穌也在門徒裏面。耶穌對門徒的愛是那麼深,以至祂在最後的晚餐不單以行動說明,也與門徒詳談祂對門徒愛的渴望。是的,或許我們信得太久,似乎太熟識耶穌了,以至也太容易輕忽了祂對我們愛的渴望。原來,我們對耶穌的愛仍是一無所知,像當時的門徒一樣,不明白祂為何為我們洗腳,為何要釘身十架。 查經範圍約15:1-19 ※建議使用《新漢語譯本》,及《聖經.聆聽版》聆聽默想經文,代入其中。可到教會辦公室借用。 1. 讀約15:1-10。我們日常做每一個決定及行動,都是希望得到理想的結果,包括在工作、家庭、學業、身心健康等,可是我們卻忘記更重要的決定和行動,就是我們該作甚麼才能令生命得到好的結果。你現在的生命的「結果」是好的嗎?是合乎耶穌的心意的嗎?【分享】 2. 接上題?怎樣才會結出生命的好果子?耶穌提出了哪些方法?【觀察】 3. 接上題。門徒與耶穌的關係乃基於愛,而這愛的關係的標記與維持,乃在於甚麼?【觀察】 4. 讀約15:11-17。第16節的下半是我們每次禱告時也心裏渴求的,就是無論向父求甚麼也賜給你,可是我們卻沒看清楚16節上的前題。A)耶穌為何強調「是我揀選你們」?B)「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又是甚麼意思?C)再讀16節整句,「無論向父求甚麼,祂就賜給你」,「無論」其實是指涉哪些範圍內的祈求?【理解】 5. 讀約15:18-19。你在討世界的愛還是耶穌的愛?你渴想世界揀選你還是耶穌揀選你?你放在世界的心思、時間和行動會否反映你是屬世界還是屬耶穌的?【分享】 本週讀經範圍:約7-12 17-23/2/2019(第四年第二週) 耶穌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人卻不接受祂 第七章背景是住棚節。住棚節是猶太人一個極大的節期,在陽曆9-10月期間一連七日的節慶,期間百姓居住在以樹枝臨時蓋搭的棚內,記念他們祖先四飄流曠野的經歷,並感謝神厚賜一年豐收,是一個極其喜樂的節期。其中《他勒目》(或塔木德,希伯来文:התלמוד,Talmud,為教導或學習之意;是猶太教的宗教文献。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間,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很生動的描寫了慶節第一天晚上的歡慶節目:「在聖殿的婦女庭院建起了三座看台,上層為婦女,下層為男人。庭院中放置了許多巨型燈台,每座燈台有四個臂叉,上面各有一巨型油斗,每個可容28公升油。年輕的司祭抬著油壼沿梯爬上燈台,把油注入斗中,然後用棄置的棕樹葉和司祭的舊腰帶作燈蕊,燃起熊熊的燈火,使黑夜變成白天一樣光明!」在這最喜慶又光明的節期,耶穌揭示自己是世界的光(約8:12),可是人卻不信祂,而且想殺害祂。但祂並不因此氣餒,祂還說:「因為我不是獨自一人,而是有差我來的父跟我在一起」(約8:16)。 查經範圍約7:1-24, 37-39 ※建議使用《新漢語譯本》,及《聖經.聆聽版》聆聽默想經文,代入其中。可到教會辦公室借用。 1. 讀約7:1-9。耶穌不獨遭猶太同胞反對,更遭弟弟們的不信與譏諷。試想像耶穌的處境和難處。他在這時候最渴想的是甚麼?【分享】 2. 讀約7:10-24。耶穌的言行使猶太人產生哪幾種不同的反應?他們中間為甚麼起了紛爭?是甚麼難阻他們相信耶穌是基督?【觀察】 3. 接上題。人怎樣知道一個信息是出於神?一個人能怎樣判斷自己所行的是否正在遵行神的旨意?參17-18節。【理解】
4. 讀約7:37-39。住棚節中還有一個名叫奠水禮的儀式,象徵神賜生命及祂豐沛的供應。猶太文獻記載,在七日慶典內每天早上禮儀中,一位祭司要拿著兩個金罐,由聖殿下到西羅亞池汲水,然後抬著水罐由聖殿的水門進入,一路上人民夾道歡迎,進門時祭司還會吹號三響。主禮的祭司遂燃起火炬,帶領汲水的祭司和人民進入聖殿,他沿祭壇的斜坡走上去,到了祭壇的南面,然後轉身朝向西方,那裡放著兩個銀盆,一個為奠酒,一個為奠水。祭司把水倒進奠水的盆裡,其時人民歡呼歌唱,並彼此祝賀。在農業社會,水極其重要,水源是安定生活的首要條件。耶穌在這節慶的時刻,以「活水」比喻自己,你認為當時的人會有何想法?今天你渴想甚麼?你通常在哪裏尋找「水源」(助你解渴解困的方法,如自己的能力、金錢、過往的經驗、朋友等)?試列出你的渴想,逐一向耶穌禱告,宣告祂是活水。你相信耶穌能解你的渴嗎?【分享】 本週讀經範圍:約1-6 10-16/2/2019(第四年第一週) 「門徒是煉成的嗎?約翰記載主耶穌的門徒卻不是這樣的。」 約翰福音開宗明義,萬物是藉著「道」(耶穌)所造成的,世界本來是祂自己的地方,我們本來是祂的自己人,可是耶穌來到世界,卻不被祂的自己人所接納(約1-13)。就在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的介紹下,我們開始認識這位主。約翰福音沒有記載耶穌的出生,而是記載耶穌與門徒的相遇。你是如何與耶穌相遇的?你認識這位主嗎?祂認識你嗎? 查經範圍約1:35-51 ※建議先使用《聖經.聆聽版》聆聽默想經文,代入其中。可到教會辦公室借用。 1. 讀約1:35-42。試找出經文有關「看」的句子,找出是誰看見/看著誰。【觀察】 2. 接上題。當時的猶太人要跟從一位拉比(老師),就是要跟他住在一起,所以門徒向耶穌提問:「你住在哪裏?」意思就是想成為耶穌的門徒。他們到了耶穌的住處,是下午四時。翌日安得烈便認信耶穌是救主。回想你認信的片段,你是因何認信主是基督?【分享】 3. 接上題。約翰沒有記載門徒到耶穌的家裏看見了甚麼,反而著重記載耶穌看見西門,便清楚他的名字,他的來歷(父親是誰),更說出他的將來。原來我們成為主的門徒,不是我們先看見主,而是主先看見我們,同時,成為主的門徒,起點不是我們認識主多少,而是主深深認識我們。成為主的門徒,第一件重要事是體會「神識我」。在走上召命之路的其中一個阻礙是只是看見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不夠好,卻看不見耶穌早已看見你,祂已一早知道你的不足,祂認識你,仍然定意揀選你。「神識你」於你來說,較多停留在在理性層面還是體會層面上?【分享】 4. 讀約1:43-51。試找出經文有關「看」的句子,找出是誰看見/看著誰。【觀察】 5. 接上題。拿但業帶著偏見來到主耶穌面對,最後卻降服於耶穌,因何事他的態度有如此重大的轉變?【觀察】 6. 接上題。耶穌洞察人心與人生,使人降服。你還有這樣的認信嗎?安得烈與腓力第一時間把耶穌介紹給他人,你有這樣的動力嗎? 【分享】 約翰福音簡介 生命信息 鑼鼓聲一響,舞台的帷幕慢慢拉開,忙於交談走動的觀眾即時安靜下來,注目台上。舞台上的表演,是他們來劇院的目的。約翰福音如雷貫耳的開場白,效果也是一樣,把我們這些在宇宙舞台前的觀眾的注意力拉到舞台上:「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一1-2)只是,劇場上演的不是甚麼「星空奇遇」,焦點乃是耶穌自己,但演員還包括了你和我:「萬物是藉着他造的;沒有他,凡被造的,沒有一樣能造成。在他裏面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光照耀黑暗,黑暗卻不領會光。」(一3-5)
起初讀者有點摸不着頭腦,但約翰接續講述的七個神蹟,闡釋耶穌關注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跟着有耶穌說的七個「我是」,給我們說明我們所信的是誰。信,就像一根看不見的鋼絲,把我們從觀眾席吊起,放在舞台的中央。信仰生活沒有旁觀者的空間,因為我們所相信的、道成了肉身的主也不是旁觀者。
信仰,不是星期天到教會聽聽講員的表現,不是往奉獻袋丟兩個小錢,也不是看看公告欄上有甚麼合自己口味的活動。信,不只是佈道會上舉舉手,而是每天在人際的困難、物慾的引誘、愛人愛己的掙扎中奮力向前的仄徑。
寫作背景及目的 約翰福音寫作的時期是第1世紀末,教會漸漸增長,但所受的迫害也越趨嚴重。他們一方面受到羅馬政府在政治和宗教方面的迫害,另一方面受到猶太教的排斥,還有各種異端的衝擊。因此,約翰福音要堅固信徒的信心,同時向未信的人宣揚福音。書卷結束時,作者明白地說明他的寫作目的:「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相信神的兒子基督就是耶穌,並且使你們相信了他,就因他的名得生命。」(二十31)
全書結構清晰分明,序言(一1-18)的神學信息使約翰福音獨樹一幟,結語(二十一1-25)則記述主耶穌在加利利的另一次顯現。在序言和結語之間,有兩個部份。第一部分(一19~十二50)稱為「神蹟之書」,記載耶穌所行的神蹟,以及這些神蹟怎樣見證耶穌的真正身分。第二部分是「榮耀之書」(十三1~二十31),記錄耶穌走上十字架的過程,當中包括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他怎樣選擇走上十字架,為人捨命,最後彰顯神的榮耀。
(一)序言:道成肉身 一1-18 (二)神蹟之書 一19~十二50 施洗的約翰見證 一19-34 呼召第一批門徒 一35-51 耶穌和猶太教傳統的衝突 二1~十42 復活大綱和死亡 十一1~十二50 (三)榮耀之書 十三1~二十31 逾越節晚餐 十三1-30 離別前的教導 十三31~十七26 受苦、復活、顯現 十八1~二十31 (四)結語:耶穌在加利利的另一次顯現和囑咐 二十一1-25
參考資料:節錄自《聖經・新漢語譯本》,約翰福音簡介,漢語聖經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