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拉、尼、斯、伯、詩1-41篇、箴、傳、歌及十二先知書)
《以斯拉記》的讀經要領
l 寫作背景:根據猶太傳統,《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屬一卷。作者不詳,可能是以斯拉;寫於公元前5世紀末。
l 分段大綱:重返故鄉與重建聖殿(一至六章);以斯拉作為文士記錄同行者名單及反對族人對外通婚(七至十章)。
l 主題信息:記述所羅巴伯和以斯拉兩人,帶領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回歸和重建聖殿,並以斯拉如何反對猶太人與外族人通婚。被擄後回歸猶大的以色列人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下,在信仰上醒悟過來。他們是被放逐後剩餘的少數,能夠重歸故土,足見神的恩待;神的手滿有能力,使他們在危險和萬難下得以重建聖城和聖殿。他們覺悟到過去信仰上的失敗導致他們受罰被逐。現在他們矢志向神盡忠,順從摩西的律法,並分別為聖,不沾染外邦異教,使猶太信仰的精粹得以保存。
《尼希米記》的讀經要領
l 寫作背景:作者不詳,可能是以斯拉;寫於公元前5~4世紀期間。以色列人共有三次歸回行動,首次由所羅巴伯帶領,第二次由以斯拉帶領,第三次由尼希米帶領。聖殿於公元前515年完工,而耶路撒冷的城牆卻於公元前445年重建。
l 分段大綱:尼希米從波斯的書珊城返回耶路撒冷(一至二章);建造城牆的經過及參與者名單(三至七章);以斯拉向以色列百姓宣讀律法書,並百姓在神面前重新立志堅守律法。
l 主題信息:本書主要記載尼希米在重重困難下,不屈不撓地重建城牆,在52日內完成工程的過程。重建城牆是一種防衛措施,屬政治活動,但這活動也以信仰為核心,因為猶太人認為政治與宗教活動是不可分割的。尼希米領導回歸的百姓重建城牆一事,是發自信仰(一至二章),因此,他常為工程禱告,並將事情的成就歸功於神。城牆的建立不僅表示在猶太地區重建家園,更意味著整個猶太團體的建立,與宗教活動的恢復,使猶太人能保持信仰的純正。
《以斯帖記》的讀經要領
l 寫作背景:作者不詳;可能寫於波斯王朝結束前,即為主前第五世紀中葉至四世紀末的作品。本書與路得記是聖經中僅有以婦女名字作書名的書卷。
l 全書大要:本書主要介紹普珥節的由來及猶太人守節期的責任。全書十章,記載的事件發生於波斯亞哈隨魯王時代(公元前486-465年),大臣哈曼因與猶大人末底改結怨,遂起消滅猶大民族之心。在這危急關頭,神藉皇后以斯帖施行拯救;最後,哈曼自食其果,末底改則被擢升為宰相。於是末底改與以斯帖把他們脫離仇敵之日立為普珥節,並通令各地猶大人遵守。
l 主題特色:作者對整個故事的描述條理清晰,生動有趣。其亦注重整件事的布局,以押韻、諧音、平行、對稱、誇張等手法,使整卷書極富文學色彩。雖然全書沒有直接提及“神”的名字,但神對猶大人的眷顧卻處處可見。即使在極惡劣的形勢下,猶大民族仍得以保存,救贖歷史不致中斷。
《約伯記》的讀經要領
l 寫作背景:本書書名取自主角約伯,作者及成書日期不詳。全書四十二章,包含了兩種體裁:敍事(一~二章,四十二7-17)及詩歌(三章~四十二6)。
l 分段大綱:序言──撒但的攻擊(一1~二13);受苦問題的三回爭辯(三1~三十一40);以利戶的言論(三十二1~三十七24);神的答覆與約伯的懊悔(三十八1~四十二6);結語──從苦況中轉回(四十二7~17)。
l 主題信息:在深切的苦難中,藉約伯與三位朋友的對話,帶出神的主權;最後神對約伯的解說,讓約伯以謙卑和敬畏的心學習順服。事實上,人在苦難中,任何理性上對苦難來由的解釋,實在不能真正安慰受苦者,惟有與神面對面的相遇,知道神的權能和看顧,人才能尋得平安滿足,可以不為苦痛所困。
參考書目
※ 中國神學研究院編,《聖經──串珠.注釋本》(香港:證主,2000)增訂簡體版。
※ 黃錫木、羅慶才主編,《聖經通識手冊》(香港:基道,2005)二版。
經文提示(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
1. 聖經──以斯拉和尼希米所推動的靈命更新工程,擁抱聖經,以聖經來造就人的生命。事實上,許多學者相信,以色列是在這時期成為“聖經的子民”(People of the Book)。摩西的著作成為以斯拉和尼希米改革的指引,提醒以色列百姓堅守聖約的責任。然而,神的道不單提醒以色列要對信仰負責,也要求他們順服。因此,聖經不單是一本提供資料的書籍;這成文的道,更是改變人心的媒介。
2. 公義──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時候,神顧念以色列人,已顯出祂憐憫貧窮人,現在,祂絕不會於以斯拉的日子容讓自己的百姓向被剝削的人施壓。以斯拉和尼希米決斷地指出,歸回的猶大人再一次苦待社群中“無力”的成員(尼五5)。因此,他們必須即時推動改革,以保障這些弱勢成員,讓他們活得有尊嚴。對邊緣群體漠不關心,生命不可能真正被陶造。
3. 屬靈操練的位置──以斯拉和尼希米為了讓以色列民重申他們屬神子民的身分,再次實踐上一代所學會的靈性操練,就是敬拜、禱告、禁食、社會公義、聆聽聖經等。他們希望藉著嚴謹遵守過往的傳統和做法,能建立一個理想的屬靈群體。可惜,後來在耶穌的時代,屬靈操守使以色列人驕傲和自大,他們的靈性再一次陷入低谷中。這在第一世紀猶太教終日為律法(妥拉Torah)爭論,可以看到。當個人或群體看屬靈操練甚於神的道,以屬靈操練為生命的最終目的時,危機往往就出現。事實上,屬靈操練是讓我們能順從那位真正轉化我們生命的主,唯獨祂是我們生命的最終目標和信仰對象。
4. 兩卷書對今天普世教會的意義──除了在52天內建好城牆外,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都沒有記載任何明顯的神蹟,也甚少創新的神學概念。但兩卷書對於普世教會的靈命塑造,仍擔當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對於今天盛行的自我主義和物質主義文化,尤其適切。今天,要見證自己是神的子民和活出忠心順服的生命,仍是很大的挑戰,就像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一樣。教會處處受著流行文化所鼓吹的物質主義、貪婪和自我中心所影響,我們很多時失卻了耶穌所說,教會應“作世上的鹽”(太五13)的角色。細讀這兩卷書,仍可提醒教會如何在各方面重申作神忠心的子民。
※ 參《聖經生命陶造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7)頁745-747。
經文提示(以斯帖記)
一)生活於含混的世界中
以斯帖記是一卷微妙複雜又富洞見的書。首次讀來或令人覺得直接、簡單。但愈讀愈發現當中的迷樣,引人入勝。事實上,以斯帖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機會與不安的世界,充滿著含混,沒有甚麼是確定的。正如我們今天身處的世界,人仍在追問一個問題:“在這些情況當中,神究竟在哪裡?”
事實上,在希伯來聖經的以斯帖記,從沒有提及神,神就像在這段歷史中缺席。從書中刻意隱去神的名字這點,有人認為如以斯帖的名字之意:“隱藏”,神因以色列民不肯順服,故在歷史中隱藏,作為神審判人的一個標記,但這解釋較負面;有人則相反,認為在以斯帖記中,神的確隱藏自己,但實質隱身於此故事的世界之中,因為祂的工作仍在故事的字裡行間透現。沉默正彰顯著神的臨在。
以斯帖記最令人著迷之處,它容許問題同時出現許多可能的答案,卻又沒有迫使我們要選定任何一個答案。我們絕對可以從故事的字裡行間、從故事中人的動機和行動,看見神的作為。本書留下許多空間,讓我們讀到人對不同事情的反應、困惑、計謀、選擇和行動,如何帶來對事情的不同發展。這是一個神讓人活出真誠、盼望和改變的故事。
在靈性塑造上,這卷書給我們的挑戰就是要與問題共存,讓自己不安和猶豫不決一會兒。因為黑暗和不肯定,往往為人帶來最有利於靈命成長的環境。生命的陶造,並非在一大堆答案中找安全感,而是擁抱一個充滿奧秘和含糊的世界,一個無法安全穩妥卻仍要憑對神信心而活的世界。
二)在無定世界的歡慶與歡笑
《以斯帖記》不僅叫人承認,從神學角度來看,今世生命雖然模糊和無定,卻仍然展現出當中的樂趣和歡慶,同時邀請人們參與其中。
按猶太人的傳統,《以斯帖記》是猶太聖經中「著作」(Ketuvim)部分中的「五卷」之一,在普珥日或“掣籤日”頌讀的一部書卷,記念《以斯帖記》第三章所載王跟哈曼那次生死攸關的掣籤。普珥日是猶太曆法中最瘋狂和有趣的慶典。在這日子,鼓勵人們暫且放鬆,拋開一年中其他日子都甚重視的律法和權力組織。當日的高潮是人們高聲地公開誦讀以斯帖記,以實景真人等重演這故事,讓所有人投入故事當中,成為一個集體聯歡會。
普珥日熱烈慶祝以斯帖故事,這提醒我們,靈命並不局限於嚴肅和樸素之中,也絕非全然是獨處與安靜的祈禱。我們的屬靈生命是在社群中成形,就在我們與別人分享飲食、回憶與盼望、信心與懷疑的時候。事實上,當我們讓群體分擔自己最深層和最困難的問題時,問題就變得輕省。困難和問題,不但讓我們走在一起,它們還可以讓我們一起歡笑,這是我們學習猶太人每年誦讀《以斯帖記》的精神。
※參《聖經生命陶造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7),頁78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