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經文提示 (哈該書)

哈該書簡介

孰因孰果:百姓荒涼Vs聖殿荒涼

《哈該書》的背景: 《哈該書》是十二先知中最後的三卷之首。距上一卷書《西番雅書》已100年。在西番雅的時代,猶大國在約西亞王帶領下進行宗教改革,免去上主出手的刑罰。可是當約西亞死後,百姓重蹈覆轍,到了公元前586年,上主的審判終於臨到,上主藉巴比倫刑罰猶大,耶路撒冷被毁,聖殿被火焚燒。猶大人分別於主前598及586年被擄至巴比倫。及至539 年,上主藉波斯刑罰殘暴的巴比倫,波斯王古列滅巴比倫,建立波斯帝國,猶太人伏在另一個新的帝國之下。古列採用的政治和宗教政策一反巴比倫的作風;他頒令準許被擄至巴比倫的各民族回歸故土,又讓他們把被擄的神像一併帶返建廟供奉 (參拉1:2註)。於是有猶太人第一次回歸,在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的帶領下,連同所歸還的聖殿器皿,於主前538年回到耶路撒冷 (拉1:1註)。他們隨即著手建造祭壇,獻祭守節;第二年又著手重建聖殿,於二月立了殿的根基(拉3:3-4、8、11)。不過,工程開始之後,受到仇敵撒瑪利亞人的阻擾,百姓建殿的心於是冷淡了;再加上旱災和經濟不景氣,建殿的工作便停頓下來,直到主前520年先知哈該出來鼓勵百姓繼續重建聖殿為止。

《哈該書》的特色:本書標題與之前的十二先知有很大的改變,就是不再用猶大君王作為年號。「大流士王」(主前522-486年)是波斯第三位君主。他在位期間恩待猶太人,重新執行他祖父古列王的諭令(拉6:1-12),使猶太人很順利地完成重建聖殿工程。

《哈該書》的主題:參考《以斯拉記》,百姓雖然能回歸耶路撒冷,但他們在重建聖殿與聖城上困難重重。百姓因生活窘迫,只顧自己的家,無暇重建聖殿。上主藉哈該給他們開展新的眼界:究竟是百姓生活荒涼,導致聖殿荒涼,還是因聖殿荒涼,導致百姓生活荒涼?這也是對這個時代的信徒重要的信息。

分段與結構:本書共有38節,有四個標題(「耶和華的話臨到……」),按標題可分為四段:

 

(以上內容節錄自李思敬《火煉的新生──十二先知釋義》CD,漢語聖經協會)

本週讀經範圍:西番雅書1-3、哈該書1-2                          20-26/9/2015(第五年第三十三週)

※《西番雅書》、《哈該書》的簡介、主題及背景,請參閱附頁。或可到教會網頁或Nas下載。

查經範圍該1:1-15。

討論題目

1.      讀該1:1-6。大流士王第二年,即公元前520年,百姓已回歸19年。聖殿在回歸後第二年已起了根基,後來就停工了,停工日子大約有十六年。按《以斯拉記》第四章記載,百姓當時受到外敵威嚇因而停工。哈該書1:1-6則指出聖殿停工的另一個原因,試找出來。【觀察】

2.      讀該1:7-11。上主如何解釋百姓荒涼、經濟不景的原因?【觀察】

3.      接上兩題。亡國被擄回歸的餘民,重返故鄉已相當不易,故鄉破落、資源不足是他們的生活狀況。上主重覆呼籲百姓「要省察自己的行為」(5,7節),為要開他們的眼界,幫助百姓打破困局:重建聖殿,就能解決荒涼。對此你有何反省?你在困局或生命荒涼之中嗎?你生命的缺乏、荒涼,如何影響你與上主的關係?你相信重修你生命的聖殿,能救你脫離生命的荒涼嗎?【分享】

4.      今天我們生活或許也相當窘迫,各人也在「顧」自己的家(「房屋」原文:「家」,與「聖殿」原文相同),一放工就「奔」回自己的家(「顧」:原文可作「奔」),這似乎無可厚非。上主究竟要回歸的餘民學習甚麼?祂要顛覆我們甚麼想法?【理解】

5.      讀該1:12-15。省長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及眾百姓對哈該的呼籲有何反應?【觀察】

6.      該1:12-15中有五個動詞:聽從(12節)、敬畏(12節)、激動(14節)、前來(14節)、作工(14節),其中四個動詞是人對神的回應,中間的「激動」是上主對人的行動。上主曾「激動」你心嗎?是甚麼事件?以色列這群劫後餘生的人終於學懂立即回應和行動了,這是你的寫照嗎?【分享】

參考答案

1.百姓覺得尚未時候重建聖殿,或許他們覺得經濟不景(6節),因此有這結論。2. 參9-11節。因聖殿荒涼,所以百姓也荒涼。3. 自由分享。4.上主要餘民學習,無論在怎樣的環境,遵從上主的吩咐是首要的,不能妥協的。祂要顛覆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經濟理論」或生命中理所當然的優先次序。5.他們全體都聽從,而且立即行動。6.自由分享。